资讯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网站地图 >

农民叫板语文课本二十年学者感佩其研究_dxb.120ask.com

时间:2018-03-31 09:58:37

■刘林源执著研究,希望得到医生的回复。

一首《木兰诗》,千古传诵,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河北元氏农民刘林源发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篇课文中用的是愿驰明驼千里足,而后则成了愿驰千里足,且课文解释避开骆驼之说,将千里足说成了千里马。明驼跑哪儿去了?二十年来,他查询资料,深入钻研,持续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却很少引起关注。

讲述

教女儿读课文时 发现明驼跑了

刘林源,1956年生,河北省元氏县北褚乡西褚村农民。自幼喜欢读书,父母不识字,家里连一册连环画都没有,他经常逃学一整天,到供销社废品站守着,偷人家收上来的旧书。1956年人教版的几册初高中《文学》课本,就是他那时拥有的。刘林源小小年纪,从中感受到了《木兰诗》(亦名《木兰辞》)的魅力。

刘林源一直读到1973年底高中毕业,那时课本上没有《木兰诗》。所幸高中历史老师古文基础深厚,经常在课堂上背诵一些古文。刘林源正是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深切感受了愿驰明驼千里足的语言韵致,异族风情。

迫于生活压力,刘林源有20年没怎么看书。1994年,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女儿借阅别人的中学语文课本,刘林源在一旁指导教她朗诵,突然发现这一问题,课文中的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成了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明驼怎么没有了?

刘林源开始给教材出版社、媒体写信反映,希望有人关注此事。那时邮费便宜,挂号信才两毛钱,一年下来也不过十块八块。他连续不断地反映,可是没人回信,没人理他,令他渐渐陷入苦闷,一耗就是十年。邮费也越来越贵,妻子开始抱怨。我作为一个农民,虽然研究诗词不耽误农活,总归是不务正业。我不敢与老婆生气,怕村里人笑话,更不敢拿小卖部公用电话去说这事。昨日刘林源告诉记者,直到2000年后,家里装了座机,经过电话反映后,才引起电视台的关注,但没几天又陷入沉寂。他也陷入深深的苦闷。

打工之余 查阅资料深入研究

刘林源有四个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农闲时他到各地建筑工地打工。有一段。

刘林源仍不放弃,为了给相关部门反映,他骑车几十里上县城打印店,花14块钱打印论文,再一一寄过去。有人回话说,看不懂你想要说什么。然后就再不接我的电话了。有的人让我找古籍研究单位。刘林源说,有时在省会转了几家单位后,才发现兜里的钱,只够买长途车票了。他只得步行赶往长途汽车站,到了县城,再连夜走回家。

虽饱受挫折,但刘林源仍坚持研究,搜集资料,改写论文,翻看在乡下能找到的所有书籍。我又给《文学评论》编辑部打电话,正好是王保生老师接的。他听不太懂我乡音很浓的口语,明白我是个农民后,他说话慢下来,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和蔼、关切之情,充满他的话语。他觉得我的研究有道理,还给我写了亲笔信,寄赠了他们出的刊物,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刘林源说,后来他又向《文艺报》、《咬文嚼字》等报刊杂志投稿,编辑老师都给予肯定,但刘林源的文章不符合报刊发表的体例

几年下来,这些研究论文经了很多编辑之手,一直发表不了。我一个乡巴佬在痛苦中挣扎,很多老师不嫌弃我之浅陋,寄来研究资料,给我很多鼓励。刘林源说,不敢说越挫越强,我这人就是有点犟。我相信,沉默的证据总在事实这一边。否则,我不可能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乡下人,仅凭推想,就能一路寻到明驼这个原点性问题上。

今年天津《散文》杂志第四期,刊发了刘林源以笔名汉梓撰写的文章《明驼 故乡 女儿情》。那时,他正在建筑队里给村民盖房子,搬砖、和泥。

观点

明驼是鲜卑族风情物语

刘林源认为,《木兰诗》乃北魏时鲜卑民歌,广为流传。很后,由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叶圣陶等人曾校订几册《文学》,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956年初中《文学》第四册,就收编有《木兰诗》。该诗第五段的末两句为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课文下有注:明驼,就是骆驼。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明驼是能行千里的骆驼。但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我们的《语文》课本,却坚拒明驼于千里之外,将此二句作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甚至,将千里足解释为千里马。

其实,不仅五十多年前的《文学》课本里有明驼。还可在朱东润所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之《木兰诗》中欣赏到明驼。叶文玲《洛阳诗韵》所引《木兰诗》句也有明驼。而金庸1965年所著《侠客行》,更以明驼为一种意象,命名了一些武功招式,如明驼骏足等。那么,何以这些癫痫病人的饮食文学大家都信赏明驼,而如今的《语文》课本却坚决抵制呢?

鲜卑民族东汉时壮大,占据蒙古草原、甘肃等广大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亚洲双峰驼的产地。在鲜卑文化中,明驼当是早有的一种风情物语。而汉人耕战,向以牛马为驱。两相比较,明驼是该诗的民族特征与地域风情的真实存照。《辞海》1979年版,明驼:善走的骆驼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刘林源认为,有此明驼,才能是送儿还故乡,才能是鲜卑儿女的故乡情怀,才塑造出千古绝伦超然永世的艺术形象。试想木兰回乡之路,沙丘碧草,蓝天白云,山川辽阔,金曦流溢,壮士英姿,明驼神骏,别一番气度雍容,别一番异族风情,岂秦汉文人之千里马所能构此佳境!一首《木兰诗》,一段女儿情。生死归望,鲜卑故乡。舍此明驼,何复可当!

就此,记者联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将相关资料和采访提纲发给了该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将此转给中学语文编辑室的老师,会尽快回应刘林源先生。

学者

其研究志诚令人感佩

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高莹说:刘林源先生针对新旧选本中《木兰诗》的文字差异产生质疑,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他的研究志诚令人感佩。

高莹介绍,面对古今文学经典,不同时代的不同广西治疗癫痫病医院哪里很好编者各有其规则和理念。围绕《木兰诗》,属于教科书性质的课本,和早年叶圣陶的《文学》选本出现了文字差池。当前流行的愿驰千里足之说,应该源自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这部乐府诗总集首次完整收录此诗,是一种完本生态;而愿借明驼千里足乃出于晚唐段成式所编《酉阳杂俎》,这部笔记行文中仅摘选此句,或为残句生羊角风病人用什么药好态。由于《木兰诗》是世代累积而定型,其成文是一个动态癫痫要怎么治疗性过程。相关文献的缺失,使得两种不同的表述,难以遽分早晚。千里足是马还是驼,读者因此争议不下。

相比中原内地,西北边塞骆驼确实多出,但不能因此掩抑骏马的存在。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中褰群逐马如卷蓬可以为例,《木兰诗》本身也有东市买骏马的内证。同时,明驼,今人一般依据《酉阳杂俎》,《木兰诗》中有明驼之说或者始自唐人。但是,南朝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早于《酉阳杂俎》,《乐府诗集》源自《古今乐录》,愿驰千里足早出的概率更大。

即便明驼之说早出,甚或早于唐宋,教材选择愿驰千里足也不为过。回到《木兰诗》现场,诗中主要是围绕出征、思亲、征战、赏赐、返乡来写。至于在动态性的成文过程中,回乡坐骑究竟是马还是驼,因文本多变而难以指明。问题是,无论字面如何,即便是愿驰千里足,对塑造木兰和欣赏诗意并无重大影响。

如何科学审慎地看待相关问题,值得继续商榷。首先,文史互证,只能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正视《木兰诗》成文的动态性,明驼与北朝文化联系的讨论须适可而止,不可偏执一端。愿驰千里足是一种后出的简化做法,尚难遽然断定。如果一时难下结论,依据学术规则可以暂付阙如。此外,与残句相较,今日教材采撷《乐府诗集》中的完本《木兰诗》,作为通行版本,完全合乎情理。况且,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前后五言、流畅明快,动态化的《木兰诗》本已打上后世或者唐人润色的印记了。

由此文引申开去,古代诗文经典往往存在诸多类似疑问。诸如床前明月光,床,有胡床、井床、睡榻等意,各有讲通之处,似乎传统注解或者很好注解遭遇了冲击。这里的碰撞,实质是在原生态训诂与会意式欣赏之间产生。随着诗歌的历史性传播,读者可以探究某一字眼的意义指向,但对诗歌的欣赏感动又不会拘泥于字面。也即,字眼的训诂有其历史性,注解可以适当做出辨析,即如床的解答有所分歧,对读诗却不产生实质性障碍,因为诗意不在字面。望月思乡是普遍而恒久的美好情感,这才是《静夜思》的诗心所在。又如,历史上围绕千里莺啼绿映红引发的争议,已经偃旗息鼓;唐人边塞诗中,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形也为数不少,学者高步瀛曾论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云破楼兰不必至青海,此不过诗人极言之耳。(《唐宋诗举要》)因此,读诗不可拘泥坐实,如能解读雪里芭蕉式的艺术思维,方能领悟艺术创作规律和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美。 □ 报记者 孟醒石 图/刘林源 提供

------分隔线----------------------------